走马槽
124 2025-09-17
作者:张栓固
马槽存在及实用,大约数千年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马》:“以猪槽饲马,石灰泥马槽,马汗著门,并令马落驹”。清·俞㬎《马草行》:“家家并日办马槽,办豆事办莝草刀。”马槽是上世纪生产队饲养室必备的饮牲口用具。石马槽用一块长条石头开凿而成,尾部要凿一个洞,以便于放掉槽内的残水。家乡生产队饲养室并没有这种石马槽,饮马用的是半截废弃的水缸或大瓷盆,饲养员该饮牲口时,会牵着缰绳将马牛从饲养棚拉出,槽内或盆内有泡好的棉饼或者黑豆。牲口除了吃草料,还要吃硬料,就是棉花榨油的棉饼、生产队专门喂牲口的黑豆等。
走马槽,是和顺的一个景区。叫走马槽,颇耐人寻味。起初以为走马槽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马槽的形状,叫走马槽。来到景区,看到一道深沟,断崖峭壁,因下着蒙蒙细雨,沟内云遮雾罩,朦朦胧胧,深不可测,崖壁上绿树花朵似隐似现,寻思这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处走马槽!其实不然,走马槽的典故出处,相传唐朝末年,山东黄巢发动起义军路过此地,曾经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操练兵马,因而得名走马槽。
走马槽所处的地界在八百里太行山深处,大自然中一块不起眼地方,几千年以来,它就是那样,自然界的司空见惯。年复一年,花开花落,风雨霜雪,都是上天所赐,不能顶吃,也不能顶穿,看一眼是那个样,看两眼仍然那个样。只是近年来,兴起旅游热,人们将走马槽开发为旅游景区。有历史传说,配合大自然的风光,走马槽就火了。
天空飘着细雨,走马槽深处和顶端的峰峦之间,正云雾缭绕,云雾洁净若雪,沉浮于大山的峰峦与深涧之间。林立的山峦上,云雾若动时,像大海中翻滚着的巨浪,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强大的气势足以令人心悸。若静的时候,像平静的湖水,躺在大山的怀中,纵横交错地横亘在穹隆之中,静卧在深渊之上。抬眼望去,那些墨色的峰峦隐约若大海上的礁岩,在云海里忽隐忽现,峭壁上的那些树影,倏忽间清晰又倏忽间朦胧。或者,大雾沉在半山腰间,与山上的万物相隔着一条明显的界限。有风吹来,刚才还静若处子的大雾,一刹间就涌动起来,顺着风势卷动而来,将那些清晰的峭壁,绿树,草丛,飞鸟瞬间遮掩了,仿佛有千军万马掩映过来,隐约间有奔马的嘶鸣,这似乎体现走马槽的含义?即便站在山顶的游人也会被大雾所笼罩着,飘然欲仙了。
没有人会注意大山岩壁横七竖八的痕印。这些石壁间的缝隙是怎样形成的?是它们与生俱来,还是造山运动时,已经有了或横或竖的痕缝呢?还是亿万年它们经历了无数次风的鞭笞,雨的洗刷,雪的封冻,渐渐地在身体之上刻划下那些横竖不一的线条,那些线条或苍劲或飘逸,或层叠或疏离,正是大山个性的张扬!也许,这是无言的文字,记录了这沧桑的岁月,只是我们无法读懂。也许,这些线条是它们心灵的历程,或者对大自然界的认识,所记录下的见证。在山崖的石缝里,常常会看到一棵绿草,一棵绿树,或横或斜地从石缝里长了出来,我们以为那是大自然的奇迹,实在不然,它们的根系会伸进石缝的最深处,扎根其间,那些风那些雨水将它们浇灌而成。风会将远方的土载来,洒进石缝里,雨水从天而降,洒落在石缝里,致使它们在艰辛中蜕变成高格的雅致。
走马槽又名“空中草原”。奇峰绝壁之上的草原在细雨中,若雾若织,湿漉漉的绿草平铺若绿毯,盈盈珠露星星点点,若渔火闪烁明灭。绽放在草丛中的花朵,白色如雪,红色若灯,黄的若菊,那些花朵在细雨的沐浴下,愈发清新娇艳,楚楚动人。一丛龙牙草是从乱石堆里长出,绿叶盈露,黄色花朵垂下来,橘黄的色彩,耀人眼睛了,它的身后还有一两穗期待绽放的绿骨朵,似乎是一支前赴后继的队伍。《本草图经》载:“龙牙草,又名仙鹤草,涩平苦,喜归脾肺肝经。”其内含着酚类、内酯等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照山白的花朵洁白,花朵小孩子拳头大小,在空中草原开放较多的花。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薄皮木花很小,指甲盖一样的大小,淡紫红色,不会引起人们所瞩目,但是正是它的微小,却开边了走马槽空中草原的各个角落,甚至崖壁上也挂着它的身影,若繁星一样,闪耀着星点之光波,散发着幽香。还有一种花叫蓟,第一次注意到这样一棵块根仿锤状或萝卜状。蓟的茎直立,茎枝凸出着条棱,被绒毛。基生叶卵形或长倒卵形,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狭成翼柄,边缘有针刺,茎叶两面有稀疏节毛。头状花序直立。总苞钟状,总苞片覆瓦状排列,顶端渐尖呈针刺状。蓟的茎的线条很明显,一眼就看见它的与众不同。
走马槽顶端的烽火台据说还是黄巢时期所建,是山石与白石灰结构,仍能感到烽火台有着现代的痕迹。登上烽火台想到“扶筇危石上,深谷马犹鸣”诗句,有登高壮观、心胸辽阔之感怀,远古硝烟与现代的灯红酒绿似乎都了然于胸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