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美好
148 2025-10-13
作者:姚 良
豫西的深秋,天渐渐高远起来,早晚有些清凉,楼下散步得穿一薄外衫,晌午的阳光又映得人有些暖意,内心舒适而不至于汗湿衣背。远处,中条山蜿蜒可见,层峦叠翠,如一幅境界深远的水墨画,躺卧在黄河岸边。左手边是公铁黄河特大桥,自平陆横跨黄河而来,时不时见火车飞驰而过,实为壮观可人;右手边是周公岛,被丰茂的植物覆盖,迎祥阁矗立于绿丛之上,显得格外夺目。
天色渐晚,四五个好友如约相聚,同席的一位带了一个朋友,一见面便与我介绍,此人乃卢氏龙首山庄的庄主。我听后,一则心动于卢氏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水随之扑面而来;一则惊讶于以龙首命名的山庄,想必坐落在山脉的起点位置,是一处风水宝地。山庄主人约莫五十来岁,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神情里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席间与他聊了些许,得知早年在兰州经营过文化行当,近些年才回到家乡卢氏。
我是豫东人,从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没有见过山,亦不曾领略它的巍峨,总觉得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云雾笼罩,远处有袅袅炊烟升起的人家,男的在不远处的梯田忙碌,女的在院落穿引针线活,一双儿女在门外追逐着蝴蝶热闹。大了,对其加诸诗意的文学想象,愈是没有亲临过,愈是要一睹它的风采。好在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于豫西的三门峡,每有闲暇,约上二三好友,一同开车前往卢氏兜风看景。
卢氏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处在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的分界线上,境内有四千多座山,如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有两千多条河,如洛河、淇河、老鹳河等。春可赏连翘之花,漫山遍野金黄,恍若人间仙境;夏可避峡谷之暑,青山碧水辉映,宛如山水画卷;秋可攀熊耳之山,看红叶层林尽染,观洛水浩浩东流;冬可沐汤池之浴,享天赐圣水祛病强身,呈天人合一风情原始。
年复一年,我去了卢氏不少的地方,东至因孔子曾在此讲学而建文庙的文峪乡,西往“双龙出洛水,一湾揽星河”的双龙湾镇,南去狮子坪乡有着“中原林海”美誉的玉皇山,北来官道口镇享有盛誉的豫西大峡谷……卢氏的乡间,大都坐落在群山的怀抱里,清新的空气透着醉人的甜味,通往村庄的道路整洁且美观,偶或见到连片的菇棚,有百姓在里面辛勤劳作,好一幅村美民富的新景象。虽走过看过一些风景,但我一次也没有去过龙首山庄。
席间上了两道菜,一道是官坡卤水豆腐,另一道是牡丹燕菜。须臾工夫,大伙的话题自然落至豫菜方面,尤其是豫西美食。河南由于地处中原,豫菜一直秉持“中”与 “和”的烹饪统。“中”乃味道适中,不偏甜咸辣酸; “和”乃融东南西北菜系于一体。山庄主人正说之间,突然问我食过卢氏西南山的“十三花”么,我摇了摇头,笑而不语。
“十三花”是卢氏西南山区百姓的宴席,或用于婚嫁喜事,或用于招待尊贵宾客。“十三花”也就是十三道菜,有七道主菜、四道配菜、两道汤菜。七道主菜,有四道做法不同的荤菜,即红烧肉、酱焖肉、大酥肉、小酥肉,三道素菜为丸子、豆芽、粉条;四道配菜,以素为主但不固定,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土豆、油菜、浆豆腐、青菜、木耳、香菇、土鸡蛋、豆角、橡子凉粉等为原料,进行搭配和制做;两道汤菜,一甜为醪糟汤,一咸是肉丝汤。
当时,我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菜,初以为是一道名叫“十三花”的菜,后来查了资料才明白是十三道菜。可见,十里之外不但有不同的天气,还有不同的风俗。期间,山庄主人提及将要在龙首山庄建一展览馆,一部分用来收藏古旧书籍、报刊杂志,另一部分收集当地作家的著作。在座的都觉得这个想法不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但短时间做起来费时费力不讨好。
没过几天,与一个朋友散步闲聊,提及龙首山庄,才明白山庄主人的一些旧事。龙首山庄以前是一名为“快乐驿站”的小饭庄,乃山庄主人的哥哥开的,坐落于瓦窑沟乡209国道上,为南来北往的过往司机提供餐饮服务。山庄主人从外省做文化生意归来后,与哥哥联手,在此基础上扩建了规模,临路的房屋相继变成了几座二三层的楼房。
几年下来,龙首山庄初具规模。有了余裕后,山庄主人并不满足于此,将龙首山庄建成寻古访幽之地,是其此生的愿景。何谓寻古,在龙首山庄能够看到旧的器物,或桌椅板凳,或农耕用具,或盆盆罐罐,有豫西的文化底蕴在;何谓访幽,龙首山庄建在青山绿水之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一应俱全,有豫西的山河风貌在。
山庄主人平日爱收藏,亦喜交文化人,偶或写些小散文,或抒情,抒豫西自然风貌之情;或言理,言以小事见大道之理。读他的文章,便知绝非功利之人可为,皆无意得之,有清代桐城派“言之有物”的文章学传统,其间的义理随处能见。可惜,他写的散文太少,也写得太慢,似有“不苟袭一字,不轻下一笔”之意,对词章充满敬畏之心,精雕细刻下来,遂有了迷人的情趣。
我遥想不久的将来,能够读到山庄主人出版的散文大作。他骨子里有卢氏深切的风景,山川的奇观和乡土的经验极易产生审美的力量,早年外出经营文化的经历亦不同于常人,再加上词语与句式的表达甚是到位,写出悟道之言的作品集是早晚的事,叙述琐碎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卢氏文学的延展开辟新的道路。
与朋友闲聊,还得知山庄主人收藏了不少旧的纯文学杂志,有《十月》《钟山》《当代》《莽原》《奔流》《昆仑》《长城》《收获》等,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里面刊载有乔典运、南丁、段荃法、田中禾、刘震云、张宇等河南名家的作品,他们扎根于中原大地,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入的挖掘和独特的表达,作品常常展现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
众多文学杂志摆放一起,且有河南名家作品,并建一展览馆用来陈列,犹如河南作家荣归故里,齐坐于龙首山庄品茶论文、赏花说史,窗外是青山烟雨,树木葱葱郁郁,山峦呈现起伏的轮廓,偶有飞鸟掠过,为豫西的乡间增添了无限生机。眼前有望不尽的美景,当下有谈不完的雅趣。想象这般神交之乐,并非人人都有此福气享受。
后来陆续去过几次卢氏,一堆堆的事务接踵而至, 也挤不出空闲一睹龙首山庄的风采。记得有一次从县城前往瓦窑沟乡调研,车行驶在蜿蜒山路上,一侧是绵延的山体,另一侧是深邃的山谷,我看着车窗外云雾笼罩的风景,如同欣赏一幅流动的画卷。没过多久,司机师傅说前面就是耿家店村了。说罢,龙首山庄便飞在了眼前。
庑殿顶的门楼庄严气派,正脊两端各立着鸱吻守护,中间是双龙戏珠,门楣下书有“龙首山庄”四个红色大字,字体轻盈飞扬,一看便知是文人书法。我沉浸其中,尚未缓过神来,车已往瓦窑沟乡的方向飞驰了,而思绪还遗留在龙首山庄。到了乡里,走访了几户人家,见院落干净且不染灰尘,柴禾堆放得整整齐齐,真真开了眼界。
待忙完事务回到县城,已是傍晚的夜色压头。路灯初上,街边店面招牌通明,客来客往,一派热闹繁华景象。停下车,找寻一家粥坊吃顿便饭,却在人群中看见一张笑脸迎来,定眼一看,原来是山庄主人。彼此寒暄了一下,明白他从山庄来到县城是为了收藏一批旧书报刊,这才忆及几个月前答应捐赠著作的事。
早年我曾在北京做过文学编辑,又是中文专业出身,免不了写些文章消磨时光,随后公开出版了几部著作。来到三门峡工作后,得空写了个中篇小说,权且自娱自乐,没想到发表在了广东《作品》杂志上,还拿了三万多块钱的稿费。当时想着给山庄主人捐赠一本个人著作外加一本《作品》杂志,因日常的忙碌碌而一拖再拖,也就慢慢搁置了下来。
与山庄主人闲聊片刻,邀其一并用餐,他因有事婉言谢绝了,临别前彼此还合了一张影。其实,收藏旧书报刊不是容易之事,并非如回收员收购废物旧品那般。首先在于找,或道听或途说或文友介绍,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其次精于选,做到心里有数,知道手头上缺什么,不缺什么,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归于看,品相残缺掉页了,有没有收藏之必要。若是碰到难缠的主儿,登门拜访吃闭门羹倒没什么,少不了漫天要价一番。
再后来忙于工作,我没有再去过卢氏,更不曾拜访龙首山庄,持续了有一年多,仿古门楼屋顶上的脊兽时不时会浮现脑海,同时还有那山庄主人四处收购旧书报刊的背影。期间,虽与他通过几次电话,言及身边近况,谁谁出版了散文集,谁谁已经退休了,尽是些琐碎日常。临末,他通常会邀请一下:有时间来龙首山庄玩,咱们好好聊聊。
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问我周六周末有空闲么,让我当司机陪他往卢氏一趟。正好我没有别的事,便欣然应允了,一来可以感受卢氏境内的山川秀丽之美,二来可以欣赏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开。当时已是春季,约好周六上午八点左右从市区出发。
那天我起得稍早,用罢餐后去接我那朋友,到他家小区楼下才七点半。没过多久,我们就开车上路了,沿着仰韶大道一路向西,历苍龙涧河,穿公铁黄河特大桥,很快上了连霍高速,行驶至呼北高速官道口镇时——在与朋友的闲聊中,我才明白此行是去龙首山庄的。
车过卢氏,继续往前行驶,约莫半个小时,缓缓驶入九龙山隧道,光线瞬间暗了下来;渐渐驶出隧道,复见秀丽的山川景象。经童子沟大桥后,在玉皇山高速口驶出,继而沿209国道翻山越岭,越老鹳河桥,看河水依山麓而下,悄然有天地辽阔之感。
至龙首山庄,山庄主人出门前迎。停了车,与朋友一并被邀请入内,院落植有花草,多株映山红随风怒放,丰姿婀娜,令人拍手叫好。主楼依山临水而建,屋檐之下悬挂一乌黑匾额,上书四个金黄大字“龙首山庄”,出自散文名家冯杰之手。主楼旁建一戏楼,供节庆演出用。阶下灰砖铺地,与山庄建筑风格相合,有古色古香的美感。
山庄主人引我们来到民俗馆,藏品琳琅满目,如陶瓷像、宣传画、搪瓷杯、斜挎包等,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面印有伟人语录。馆内的角角落落,放满了豫西的民间用具,如斗笠、石磙、竹篓、扁担、木桶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场景。这些旧物的碎片,仿佛拼接出一个时代的全景,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
至藏书室,有旧书、旧杂志、旧报纸、文人墨宝等,旧书、旧杂志多与文学、文化相关。令我震惊的是两本《奔流》杂志的合订本,封皮和纸页均已发黄,看了版权页才知道:一本书是1963年的,另一本是1984年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有一故事:“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见此,我亦有“书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只是“书”与“木”一字不同罢了。
至红色展览馆,映在眼前的是曹靖华先生人物巨型油画,见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白色的薄衬衣,两只袖口均挽在胳膊肘处,右手还拄着一根乌黑拐棍,大有当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气质。画面正中是曹老的上半身,当年的时代大背景衬在四周,色调的明暗仿佛有着生命的脉搏,营造出了独特的时代韵味和时代氛围。紧接着观看了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如三支红军在卢氏、小货郎陈廷贤带红军出重围、石大山抗日阻击战等,无不浸透着历史的尘烟和时代的足迹。
我们一同坐在茶室,泡着连翘花茶,聊些别的事情,一直说到窗外天色已近午。得见龙首山庄,可以看出山庄主人有花草癖,有书画癖,有旧物癖,有文学癖,并将此癖玩到极致,才有了如此大的收藏体量,博而广,广而通,通而无所不能,正如明朝张岱《陶庵梦忆》里所言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正是他的深情,在大山深处的故土上,创造了龙首山庄如今的天地。我们的世间,包括耿家店村的乡野,因这些文化之光的照耀,才有了更高贵的审美和趣味。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