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陆游的磐安印记

2020-04-28 21:25


 一个地方总会因为文化名人而放射出奇光异彩,对于磐安来说,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他的诗作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他少年时曾经避难寓居三年,和磐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磐安镌刻下了少年求学的足迹,留下了一批润泽人心的诗作,他的声名和人格魅力和大盘山一样不朽,成为磐安永恒的历史记忆,成为磐安的一座文化灯塔。

  穿越时光的遂道,我们追梦陆游800年前在磐安的印记;沿着大盘山的奇山秀水,我们探寻安福寺的一汪清泉。

  陆游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陆游从磐安山水向我们走来。

  建炎四年(1130)七月廿六,磐安县城安文镇,人群熙攘,车来人往,往日宁静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

  会稽公陆宰、参知政事龚茂良和尚书宴敦复各自携带自己的家眷千余人,从山阴避乱磐安。避难队伍随身行囊繁重,妇女老幼居多。最引人注目的是跟在陆宰身后的小男孩,他就是日后的文学家、诗词家陆游,那年他6岁。

  陆游的父亲陆宰(1088—1148),字元钧,号千岩,通经学,宋代著名藏书家,陆家典藏书籍上万卷,与当时藏书大家石公弼、诸葛行仁齐名,被誉为浙中三大藏书家。此次避难,陆宰让家眷带着一万三千多卷藏书,把“七世相传一束书”的书香之家也搬到磐安来了。

  陈宗誉领着义军,不远百里,前往相迎,确保路上不受盗匪之扰。陆宰见义军整齐有序,旗帜鲜明,训练有素,礼仪颇周,原先的忧虑烟消云散,顿生感激之情。

  磐安是一座山城,当时属东阳县管辖。磐安也叫安文,地处东阳东南部,距东阳县城七十里。这里四面环山,奇峰重叠,进城就是安文溪,河流湍急,横亘于山口,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适宜防守。更有溪流淙淙,山环水绕,四季繁花,景色迷人,陆游一家在这里避难,仿若隐居桃花源里,自是宾至如归,身心两安。

  作为一代英才的陆游,虽出生世代诗书簪缨之家,却自幼磨难不断,颠沛流离,尝尽艰辛,少年早慧。

  在陈宗誉的操心下,陆游进了磐安学堂,开始童年、少年的求学之旅。陆游自幼聪慧过人,才情横溢,跟着父亲陆宰游历磐安山水,结交社会贤达,自然见多识广,学业日进。

  安福寺专门辟出一室,让陆游作为读书之处。寺内有一泉,陆游常取水煮茗,洗涤笔砚,如今此泉被叫作“放翁泉”。

  在安福寺,父亲陆宰当着客人的面,有意考考7岁的陆游,指着对面飞过的乌鸦,让他出个对子,陆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穷达得非皆有命,吉凶谁谓汝先知。”博得众人一片喝彩,真可谓“黄卷青灯自幼童”,诗人早慧令人叹服。

  陆游在磐安写出了《非乌诗》处女作,以及《别安福寺僧》《观酴醾》等诗作。小小的陆游就吟出了“避乱到安福,与僧常往还,东溪分别去,黄莺正鸣忙”的句子。

  绍兴三年(1133),金军撤退,战火消停,时局渐稳,山阴来磐安避难的1000多人即将离开安文,陆宰带着一家老小要从磐安回乡。

  安文溪街头又一次喧闹。为了张罗送行之事,陈宗誉已经忙了10余天,他又亲自出境饯别送行。尤为让人感动的是,他专门雇人把陆宰随带的藏书,包括《春秋后传补遗》等宝贵史书和官吏文书,安全无损地运回山阴老家,十几辆手推车排成似游龙一样的长队,浩浩荡荡向山阴开拔。

  磐安让陆宰、陆游流连忘返,他们已经和磐安结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信义之士陈宗誉更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陆宰在安文期间“著咏甚多”,今存《独秀峰》和《安文山居》等一批诗作传世。陆游已经从童年成长为少年,不仅读书作诗,更是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与磐安父老结下深厚情谊,后来他写了许多回忆的诗篇,如《杂兴第六》《斋中杂兴》等等,对磐安历史文化具有深刻影响。

  陆游自小对磐安充满了敬意,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大诗人。他后来写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能也是对磐安的山势和村落的描摹。大山深处,连绵不断,古老村落,散布其间,自古民淳厚,民俗古老而奇特,成为磐安文化中耀灿明珠,这让陆游记忆犹深。

  安福寺在独秀峰下静默无语,它经历了风风雨雨,洗尽铅华,记载着磐安隽永绵长的历史文明,也留下了陆游少年求学的沧桑印记。

  绍兴三十年(1160)初春,陆游奉命从福建卸任至临安任职,一路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到磐安时,又逢酴醾花压架盛开之时,赋《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陆游途经安文小住,拜谒曾经寓居的安福寺,到陈氏宗祠专门看望陈宗誉老人,和其小酌叙旧,感叹世事如烟。

  乾道二年(1166),陈宗誉殁,应其第五子陈伯之请求,陆游悲痛之余为其撰写《陈君墓志铭》,在文中盛赞其义行,表达了对陈宗誉的感激之情。

  磐安山水让陆游魂牵梦萦,在他多次贬官、闲居在家时常故地重游,应邀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结交了许多东阳和磐安的朋友。直到80岁那年,他还写诗回忆磐安避难情形:“家本徏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于是冗两髨,几不保头颅。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嘉定三年(1210)除夕之夜,陆游走完人生漫漫旅程,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驾鹤西去。临终时,他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临终言之肺腑,掷地有声,彰显他一生作为和人格魅力,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者和“亘古男儿”。

  陆游在磐安的印记,并没有因为年轮的辗压而消弥,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发清新亮丽,因为陆游的足迹永远留在磐安这方神山秀水之中,永远镌刻在磐安人民心中。


 

作者简介:李英,男。浙江金华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江南》、《电影文学》等发表作品多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作品12部,编著各类文集60余种,约500余万字。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感动之城》、《第三种权力》等,先后荣获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浙江省五一个工程奖、浙江省优秀作品奖等重要奖项。
上一篇:张乔若:我的心愿
下一篇:杨蒙随笔体小说《献计献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