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雁滨《金铧山娘娘庙》
2018-08-22 16:42
编者按:很难相信一条通往京津的运河旁能够放逐出一座如此深沉的道观,她傲然地耸立在金铧山的峰顶,从丹江东北角摆渡,一眼便望见了这座深藏云霄的琉璃瓦宫阁!她静宜的守护着一种叫做宁静致远的虔诚,轻轻地吟唱着一首悠然于南山般的梦幻......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宗教格外讲究,即便是称谓,也总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一曰宫,二曰观,三曰庙,宫可谓是道教最隆重的称谓,大凡以宫命名,一定是受皇家的敕封,即便有些并非实至名归,但宫的存在往往承接许多皇家的"龙气"显得格外耀眼。而观取自于"宫前之双阙"之意,欲以蜚帘之用而候神人,但观也有受皇命敕建,特别是宋朝,在冗兵冗吏的官员制度下,道观中置提举、提点、管勾等吏也就理所当然。据宋史《乞宫观一扎子》中记载,王安石便曾于江宁某观中任职。而庙之说,大凡庙宇皆可用之。虽说宫为显赫,观为隆重,但总有例外者,金铧山娘娘庙便属特例!据方志及碑文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封"麻衣子"为"慈惠普济真人",十二龙子被封为十二公,并遣坤道李始祖于金铧山重修圣庙,敕封为金华观,可令人不解的是?金华观的道长到了宋金时期重修时,又重新命名为娘娘庙。是沿用的习惯?还是别有他意?是委曲求全?还是隐没山林?至今还是一个谜。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再次来到这座幽静的金铧山上,来揭开千年道观娘娘庙这样一个"谜"一样的庙院!
论爬山,我绝非庸者,虽未曾走遍三山五岳,但也或多或少地爬了几十座山川,却独独在金铧山失去了往日的矫健,也许是连续穿梭北京与各地的疲倦,也或许按耐不住揭开娘娘庙的谜团,我终究未能如愿与熙攘的香客一道爬上山峦,只好到半山腰便驱车向前。本以为入了庙院,便能找到这些谜一样的答案,奈何没有一部独立的方志来记载她曾经的历史沧桑,这几乎也成为了我近几年寻道问根的压力所在!偌大的中国,源源不断的道文化,偏偏少了许多独立的记载,似乎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高手,单单缺少致胜的手段!于是只好在残缺的碑林中、片段的县志里搜索答案!
其实相比五岳来说,金铧山算不上真正的伟岸,在所有的碑文中,高八十丈的说法随处可见,但能顺延祁连山的巍峨,环绕丹江水畔的悠然,融入闹中取静的乡城之间,却只有金铧山!抛开所有的外在,单就一个金华池就令人流连忘返,虽然池中之水并非诱人的温泉,可在巍峨之上,独这一池幽静的池水,在薄雾与密林的映照下,在庙宇与神灵的庇佑下,在攀爬与疲倦的感官下,这一池特有的池水便成了心灵上最美的慰藉!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能从残缺的碑林里惊奇的发现,屈原、范晔、欧阳修、元好问、范仲淹等等那些曾驻留丹阳的雅士们登金铧山的遗迹了!有人说,是金铧山沾了池水的光环,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说法带了诸多偏见,金铧池本就属于金铧山,傲然于山峰上,薄雾绕梁,山脊之上,池水清幽,正是古人所追寻的洞天福地,也是人人都渴望的别有洞天!她的美华丽却不俗,耀眼却不媚!可遗憾的是,金铧山未能留有这些雅士特意写下的诗文,只有匿名的题诗,为金铧山打上了一个与神秘松解不开的"情缘"。
薄雾终日绕宫阙,朝朝日日不知年。
寻道入山访药去,方知此山为圣山。
不知写下此诗的古人,当时亦有怎样的心境,但面对着薄雾轻绕,寻道登山,想必也是风雅之客,既然寻道,便说明未曾入道,但对于那句不知年的感思,似乎又多了一份隐士的期盼,或许对于那个古老的年代,金铧山独善其身的态度似乎也在无形中诠释了"天下隐士出道家"的处世情怀!大胆的推测,或许金铧山可能就是承载古隐之士的精神皈依地。在这种悠然的山水中轻轻地融化进崇尚归隐的宗教,然后又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情怀教义,潜移默化地感化人们内心中畅意抒怀的感官!这或许也就是能吸引诸多名士登山朝拜的根源吧!
事实上,有时候千言的记载远远没有一句俗谚更容易让人付诸于实践。在当地,金铧山娘娘庙的家喻户晓,竟是缘于一个流传久远的揭语:"三棺石八窖,谁得谁建庙"。看似直白,却蕴涵了无限的智慧!时至今日,虽有无数人为之所动,可竟从未传出有谁破除了谜底,得到了宝藏!反倒是让这座古老的道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见到娘娘庙的重建者姜道长,已至午后。她看上去五十岁上下,宽阔的道袍、黝黑的皮肤,雍容的面容。由于是旧识,反倒是少了诸多的礼节,没有造作的寒暄,反倒轻松地畅聊起娘娘庙的由来。虽然这些由来多数来自于传说和神话,但姜道长却讲的如数家珍,格外仔细。
相传:西汉未年,外戚王莽掌握重权,见幼主年弱,妄图改朝换代,坐拥天下。逃回南阳的刘秀成为了他扫除障碍的最大隐患,为了扫除障碍,王莽派重兵围剿刘秀于顺阳境内(今内乡、淅川交界),见刘秀钻入没身的马齿苋丛科内。王莽随动用神犁去翻开马齿苋,以逼刘秀现身,但犁到顺阳境内金铧山时,因马齿苋根固而细密,把王莽神犁的金铧绊掉,刘秀得以逃脱。刘秀恢复汉室后,为感谢马齿苋的救命之恩,遂封马齿苋为长命草,封此山为金铧山。后人为了纪念,修下庙院,以求平安!
而在道教神仙修度的传说里,金铧山起源于道教仙祖:金华娘娘!相传,道教祖师玄武大帝未得金身之前,受邀到终南山会友。途中,见此山仙气渺渺,便落下云端,在此歇息饮水,恰遇当时在此修炼的金铧娘娘,祖师见金铧娘娘一心向道,便留下天池胜迹促其得道,金铧娘娘得道后,感念旧地,便委派自己的三个弟子"琼霄、碧霄、云霄"到此修炼,造福一方!后来,果然是到此求福、求药的百姓,无不应验,于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感激,建造了一座娘娘庙,以求福泽!
而真正让金铧山声明赫起、留有记载,当属一代宗师麻衣子!麻衣子原名李和,义熙十年(414年)夏,南阳大旱,麻衣子在位于菊潭灵塘山一座山洞中苦修,当地居民张奭多次率民众请他祈雨,他都以自己道术浅疏为由婉拒。眼看庄稼颗粒无收,金铧山旁的青龙、黑龙、黄龙等十二条金龙,化身十二个少年,到麻衣子所修练的山洞中请求其施法求雨,告诉他可以答应百姓的请求。麻衣子遂施道祈雨,第二天,果然雨至。事后,十二少年托梦告知麻衣子,他们十二人都是龙族,受玉帝委派特来此山辅助,说罢十二人化做云烟成为十二座龙山(至今金花山附近仍然留用青龙作为村名)。后来修道已成的麻衣子在河南、湖北等地云游,救苦济贫、劝善惩恶,百姓敬之如神。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封"麻衣子"为"慈惠普济真人",十二龙子被封为十二公,并遣坤道李始祖于金铧山重修圣庙,使金铧山成为当时名震遐迩的皇家庙院!
但古语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折",更何况"树大招风",金铧山娘娘庙几经磨难,加上战争动乱这些种种不可预料的祸事,为了消除宵小之辈的贪婪,在娘娘庙先祖反复考虑下,重新把金华观更名娘娘庙,并缩减道人,虽至明清时也有重修,但也未能恢复曾有的辉煌!直到民国时期,道长闫增光、闫增彦主持和信士张怀信组织下,庙宇规模有所恢复,香客云集,再次成为一座屹立不倒的文化丰碑,可好景不长,由于历史原因娘娘庙未能幸免再次受到重创。
直到九十年代末,道长姜诚英(俗名江改华)缘于对金铧山历史渊源的仰慕、对寻道的虔诚,她只身一人来到金铧山旧址、看到满地狼藉,年久凋零的娘娘庙!她决然筚路蓝缕,风餐露宿,一手拿柴刀,一手持木棍,劈路上山。面对着无米之炊的困惑,饱受着周边人的非议,承受着好事者的欺凌,眼泪和汗水成为那段岁月里常有的经历。为了建庙,她压上了自家的房屋贷款,为了修建山路,她在金铧山所属的青龙村的村民大会上苦苦哀求;为了省钱,她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娘娘庙恢复开放,她几经辗转,在县里、市里、省里来回打转。可即便如此,她从未因为缺少资金,而缩减庙宇的标准,也从未因为艰辛而另做打算。寒冷的冬夜,瑟瑟的风吹进还未建好的宫宇,她独自躺在地铺上,冻得发抖,望着窗外苍茫的黑夜,想着庙宇沉沦的沧桑,细算着需付的工钱,回想着奔波的孤单,泪水在眼眶便止不住的打转。六月的酷暑,让她不得不在院子里纳凉,可每至夜深,野猪的侵扰、瘆人的鸣叫,总让她无可是从!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下来了,她以其道家人特有的虔诚、坚定的信念,依托党开明的宗教政策,在大德信士们的帮助下把狼藉的残砖碎瓦变成了三间简陋透风的小石屋,又把简陋的小石屋变成了现今雕梁画栋的娘娘庙大殿、药王药圣大殿及独具古典风格的大戏楼。总面积三千多平方,耗资三千余万!十五个春秋,没有经历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其中的酸楚!可当一切就绪,她却选择让更富有活力的年轻道长闫晓宏主持教务,她向我们介绍:闫晓宏道长年轻有为,高中毕业后先从军后从政,但缘于对道教事业的热爱,他决然放弃,一心修道,他熟读道教经典,富有思想,并多次在道教协会主办的"玄门讲经活动"中名列前茅,成为新一代道文化传播的佼佼者!其次,对于宫观建设、文化建设上,闫道长有着独特的管理思路。而他的文化素养以及以道修身的思路,更能给金铧山娘娘庙今后的发展、乃至道文化的传播提供更有力的发展空间!
回想曾经往事,姜道长几经哽咽,但谈起道,却变得轻盈灵动,她熟识阴阳、洞察古今,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对文学和道的造诣很深,她告诉我,宗教和文学有着惊人相似,都有着一个绮丽的意象世界,道讲的仙界地府、玄之又玄、出神入化、无为而治等,这里讲的不仅是神话,是哲学,而是赋予人类无穷的想象,但道的魅力也绝不仅仅在于崇尚信仰,更多借以打开人类思维的空洞。马灵祖曾经有一句名言叫:何劳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这才是大道。就如清静经开篇,便有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所以道之谓道,本身的目的就是顺自然规律,从而实现特有的安详与和谐!当看到"琼阁瑶池落金身,金铧可否当此真。何必处处寻道法,清心淡泊方为真!"这首由姜道长写下的留题,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这座千年庙宇,也开始重新思索道的定义。道,究竟是什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水利万物而不争?或许,道之所以为道,追寻的便是奉献,践行的便是付出,为的是一方大爱!
当余辉阔别夕阳,静宜笼罩下的金铧山格外夺目,远处的山峦上波光映照,远方,好似有人走来,是文人墨客?还是皇室宗亲?是仙风道骨?还是名贯古今?或许,一个谜底正在揭开!或许,那段辉煌又再重新上演,只是耳畔突然想起一个声音:蓬莱寻仙丹、终南访仙山、道气存天地、大道在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