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颍淮作家群”的镜像与管窥

2019-07-15 17:03

新时代“颍淮作家群”的镜像与管窥

祝宝玉

进入新时代,阜阳经济社会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与之相应的阜阳文学创作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作家,形成了一支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颍淮文学创作队伍。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丰富、最绚丽、最深刻、最变幻不居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能够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民族风貌、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学。在颍淮平原这块广袤的热土上,历来不乏文学生命的蓬勃个体,远追管仲、欧阳修、苏轼、晏殊、戴厚英等,都在颍淮大地上留下不朽的诗章,被视为颍淮文脉汩汩不绝的精神源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繁荣文艺发展的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在阜阳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进文艺发展的政策施行下,阜阳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

以丁友星为代表的颍淮作家队伍,囊括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创作的稳定群体,包括王法艇、应连新、徐全庆、张殿权、赵丰超、朱东波、阵容、张丽梅、张其勤、司天鹏、岳金友、田恒强、张晓玲、陈怀瑜、文河、侯存丰、杜绍营、汤其光、冷鬼、邢思杰、张雷、祝宝玉、罗强、张抱岩、于依林、王双霞、文里、王自治、驿马、肖娟、康学瑞、张非男、李芳、王长征、陈广彬、刘敏、张殿兵、刘鹏凯、吕沅蔚、鲁晨红、梁超、石家友、王瑞、石向阳、刘三石、王新亮、风和、王宇、石泉、张耀月、刘三石、蔡明菊、刘坤、轩扬等创作中坚,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阜阳发展、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省级、国家级刊物,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阜阳文学创作的欣欣向荣,颍淮作家群体的破尘而出,离不开市文联提出并积极推动的“阜阳市文学崛起”五个“三年计划”。2013年,第一个“三年计划”开始,2018年,第二个“三年计划”结束,而今,2019年又进入了第三个“三年计划”的开局之年,阜阳文学提升阶段的关键期。在“计划”实施的6年多时间里,市文联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阜阳市精品创作大奖赛”,涵盖了中篇小说、散文、诗歌三大文学体裁,通过全方位的文学“精品创作”活动的举办,大幅度地提高了阜阳文学的整体水平,并培养出中篇小说创作骨干队伍近百人,散文创作队伍200多人,诗歌创作队伍300多人,青年作家辈出,文学新秀频现,从40后到00后,7个年龄段的作家同时展现在阜阳文坛,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毋庸置疑,阜阳文学发展的土壤是肥沃的,阜阳文学发展的阳光和雨露是充沛的,阜阳文学发展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丁友星说:“我市领导高度重视阜阳文学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新成立的阜阳欧苏文学院,将更加促进阜阳文学创作的培训、创研等。阜阳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已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为一体的文学群体——‘颍淮作家群’,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协已把‘颍淮作家群’作为一个地域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这一切都是阜阳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结果。

“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文学创作必须首先解决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地域因素与其特定的文化品质,一定会为文学打上与生俱来的烙印。”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在选择文学创作的主题时,地域因素是其不可回避的现实,对于广大颍淮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也天然地烙刻着颍淮地域的标签。他们写淮河、写颍水、写颍淮平原上的农村、写阜阳老百姓的人情世故,特别是赵丰超的中篇小说《滚滚淮河》、朱东波的中篇小说《蒲溜三爷》、张耀月的诗歌《在南照》、蔡明菊的诗歌《喊淮河》等作品,颍淮气息浓厚,充满历史沧桑之感,可谓是当代颍淮文学之代表作品。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颍淮作家群”局限在一定地域之上,也不能把颍淮作家队伍放在逼仄的阜阳文学发展史中,“关于这些人的研究,也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学术命题,而且是事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问题与走势的一个镜像和缩影。”是的,在研究“颍淮作家群”时,应该把它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放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之中,从局部管窥整体,再从整体审视局部。

俨然,“颍淮作家群”依然走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视野之内。在2019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中,“颍淮诗群”被评为年度十佳诗群。颍淮诗群,正是在颍河、淮河流域形成的,以阜阳市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可以说,阜阳文坛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支阵容强大,甚或是其他地方“无出其右”的创作队伍,这些人的不懈创作,为阜阳成为安徽省文学第一方阵奠定了基础。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思想的活跃、写作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此言出自著名作家赵玫,我认为也适应对“颍淮作家群”的研究。当下,阜阳正处于发展的快速期,阜阳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作为时代的书写者——颍淮作家,应该选择正确的书写方向,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提高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这也是未来颍淮作家发展的创作动力。“我们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当作创作的主体,才能在写作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们要把最美好的情感送给读者,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更多的读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在当下的阜阳文学创作领域里,一大批弘扬正能凉,讴歌党和国家,讴歌改革开放,讴歌阜阳发展,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佳作纷呈而出,对于重铸地域生活的价值理念,对于引导阜阳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审美观,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内部政策推动,外部利好促进的双重作用下,“颍淮作家群”将不断发展壮大,以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创作出更多佳作,以不愧对这个时代,不愧对一千多万人民热忱地寄托。

上一篇:艾里香《立秋品秋》
下一篇:我的家乡变化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