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才诗选》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从文学少年到中年诗人的写作进化论
一代文学少年今何在?2019年12月21日下午16:00,《罗广才诗选》研讨会在天津市河北区新闻大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京津冀诗歌联盟、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天津市鲁藜诗歌研究会联合主办,著名诗人、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小组组长、《中国诗歌排行榜》主编周瑟瑟主持,围绕《罗广才诗选》进行探讨诗人罗广才与诗结缘的创作经历与精神表达。
“中国现代咨询创意产业之父”、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点子大王”何阳,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助理杨东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任晓刚博士、《天津诗人》杂志社社长王立夫、天津市鲁藜研究会首席顾问、《天津诗歌双年选》主编胡元祥,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原副主席张景云、《天津.河南人》丛书执行主编赵玉森、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振良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连众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天津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安平、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万卿、《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胡勇教授、天津市河南商会会长宋富锦、天津商业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曹军、天津市商业联合会监事会监事长陈国瑞、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原院长康爱琪、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许迎生、天津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宗武、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卫东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平教授、《中国新闻出版报》驻津记者站原站长樊国安、著名作家张春雷、河北省沧州市文联主席李树勤、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作协主席孙建勋、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作家协会主席阿民,以及作家、诗人耿二、扈其震、崔婧介、叶德庆、杜占明、梁子、李印龙、余数、刘萍、罗怡、林子薇等80多位与会嘉宾、学者讨论了《罗广才诗选》的诗学价值与美学追求,以及从文学少年到中年诗人的写作进化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理想到今天纯粹的诗人情怀,在罗广才的诗歌写作与《天津诗人》诗刊的近十年的持续出版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这是文学的力量,是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里的精神坚守。
罗广才从14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与同时代的少年作家邱华栋、周瑟瑟、全勇先、毛梦溪、段华、赵晓梦、田晓菲、中岛、楚水、洪烛等一起成长,是当年全国文学少年中的一员,并且没有中断写作,新世纪以来更是活跃,凭一己之力创办了《天津诗人》诗刊,在华语诗歌界影响广泛,培养了各地大批作者,具有较高的美誉度。
《罗广才诗选》2019年10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被列为“中国诗歌百年名家诗典”书系之一。该书是诗人罗广才35年诗写历程中精选出的122首诗歌,也是诗人公开出版的首部诗集,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罗广才从少年到中年一直痴迷诗歌写作,作为他的好友,《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说,诗是用有节律的语言来组织意象的一种文学形式。用拆字来解释“诗”字,我理解大抵是人们感悟在土地上劳作而发出的有寸律的语言组合。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有节奏感的话语。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诗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来自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或是自身工作和生活的体验。罗广才这部诗集,正是基于对生活的体验和社会观察的心声表达。他在字里行间,对字句的斟酌是用心的,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巧妙地结合一起,语言是生动的,且多是婉约的。
中国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肖劲风指出,罗广才的诗歌有着著名诗人鲁藜先生的遗风,其诗歌质朴,洗尽铅华,拟人化的修辞使得诗句灵动,引人深思,同时也是用生命对生活的撞击。在《罗广才诗选》更多篇章的中,体现了对过去的同事、街坊老友的思念,和对逝去故友的哀思。诸如诗歌《班长》《司炉工老戴》《悼卧夫》等诗歌中,既有对往事的回顾,又有对早逝文友的追忆和惆怅。独特的诗歌审美构成《罗广才诗选》全书的文脉。寒意中的温暖在现实斑驳的物质生活中,体现诗人们抱团取暖独特的中国式风景。罗广才的诗歌创作中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凸显着一股浓浓情意流淌在笔端。有时是诗人对生活无奈的抒写,有时是对故乡离别缱绻的心态。总之,诗人的笔触是其灵魂的诉说,是洗尽铅华的朴实,是令鬼神愁的诗风。
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侯保华说:广才先生的诗保持了日久弥新的抒情性。在他的笔下,抒写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价值取向上基本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根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种情感的真实性、丰富性、厚重感和复杂性日益精进,与其前期诗歌比较,更多了语言的思辨性。所谓理性的光辉,对语言的照亮,没有一定阅历不可能成为自觉。所以罗广才诗歌更富语言思辩力。诗,首先是语言的闪亮,写之前也一定有这种光亮感的。通过广才的诗,我更有这样的感觉。
《诗参考》主编中岛说:罗广才诗歌暗藏着一种生命力量,那就是理想主义,这和60、70年代诗人共有的生命思索与记忆,干净得可以不需要任何回报,这种生命理想延续了这代人诗歌的命脉,使之具有了大情怀的内心。罗广才的诗歌更多的是在这条具有时代印迹的路上前行。更多人表达罗广才诗歌的“一条黄河装不下爱情”、“给父親烧纸”这种传统人文情怀的喜爱,但却可能忽略了他生命意识下的大的历史背景的忧患。在《诗参考》30年颁奖礼公布罗广才诗歌《纪念》获得“第三届《诗参考》经典诗歌奖”之后,大家才开始关注罗广才这首具有历史性的诗歌《纪念》,甚至在几次的朗诵会上都得到强烈的反响。这绝不是偶然完成的情感创作,更多的是罗广才创作成长,从少年创作到中年创作过程所获得的必然,没有这段路程的经历,其理想与思想的冷客观视角与思考,让他内心的责任有了这方面的关注,所以,他能完成这首诗,而其他诗人无法在存在中触及的灵魂之地,这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在这个时代,这种觉醒,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非常少,因此,罗广才的诗歌意义就难能可贵。在我们这代诗人的同框中,人已在中年的路上,但生命本质虽不能解决与构建个体的标准,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同样,在这代人中伊沙、侯马、沈浩波,甚至今年的诗歌黑马叶德庆的优秀,都是从诗歌中折射到我们的面前,这种具体人性空间的创作意义,更值得我们观注与推动。诗歌的生命不是句子的排列,更是我们诗人站起来的人格。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处处长王昱华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接触,感到罗广才就是诗歌的兄弟,活在诗歌的世界里。他的作品具有非虚构特征,符合传统抒情的审美,在诗句中一次次抵达自我。面对亲情、友情、内心,他非常接地气,每一首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都有很多重叠的画面。
中国诗歌春晚形象大使、新加坡诗人舒然在罗广才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表示,生活于罗广才老师而言就是一种仪式,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入他的诗歌,成为他书写的影子。他的诗歌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真爱,既有伤痕与隐痛,浪漫与期盼;感恩与哲思,正义与良知等。无论经纬还是横纵,他的诗歌意境都是深远的,通达的,纯净的且饱满的。他诗歌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值得推敲与玩味,值得用画面或音乐来演绎的。
《中国汉诗》主编王长征说,诗人罗广才具有孩子般的天真,说话耿直爽快,从一个文学少年到诗歌中年,一路走来源于对诗歌的热爱与真诚。面对诗歌,很多人没有继续坚持下来,是一种遗憾。罗广才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对诗歌的珍惜。他的作品不仅以诗歌写作保持与当代生活的在场感,他还通过编辑《天津诗人》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他的身上对当下很多青年诗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学习作用。罗广才保持了宽阔的人性自由和独立精神,使得其诗歌保持良好的艺术信念的清晰度,所释放的人格之光,超越了其文本本身意义,更容易被大众识别。
天津市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毛俊杰说,参加《罗广才诗歌》朗诵会受益良多,在现场他每每被感动。对此,他有三点感受:一是罗广才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令人钦佩。对于罗广才说“诗歌,今生是我离不开了,我热爱她”。什么事情只有喜欢,才肯去干,才能干好。二是罗广才的诗源于生活,很接地气。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沃土,离开社会生活,作品就无根,就没有时代气息,就无生机。这本诗选多是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体材,因为观察得细,想得深,才使人感到很鲜活。三是罗广才持之以恒的激情值得学习。写诗需要环境,需要冲动,触景生情,想不写都不行。可贵的是诗人罗广场能几十年耕耘不辍,这种精神对当代年轻人尤其需要大力发扬!
天津市鲁藜研究会会长段光安说,罗广才是一个将诗歌融入生命的人,在世俗中保持着对自由的完美向往,他的诗歌有对世界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追问。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这一代诗人对诗歌事业的热爱与坚持,也体现了一种天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所以,他为了创办《天津诗人》,可以舍弃一切,奉献一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天津诗歌在全国才不会显得沉默。
《天津政法报》法治周刊主任王昕说,他与罗广才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与罗广才认识时,他已经是诗人了,因为他15岁就开始写诗。但那时自己并不知道罗广才在诗歌上的作为,他以商业策划而闻名。罗广才真对得起他的名字,广罗人才,将各种圈子编织在自己的罗氏大圈子里,各种人才为其所用,他堪称人际关系的蜘蛛侠。广才有许多头衔,最实在的头衔是《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他会策划而不经商,就以编辑诗歌为业,为乐。飞蛾扑火,苦中作乐。有人说,天津的郭德纲拯救了相声,那可不可以说,天津的罗广才振兴了诗歌呢?真的可以这么说。我知道,广才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人,他是为了探索人生真谛而写诗的虫子,一句话,他天生是干这个的。也因此,广才的诗,上接哲理,下接地气,没有一句风花雪月,没有半点无病呻吟。
天津市鲁藜研究会副会长刘功业说,他在罗广才诗歌中读到了抵达人心的疼痛,以及通过表现痛感来表达的美感。他认为,真正的诗人,是在功利的世俗中,在生活的泥沼里,在欢歌声声的痛苦与焦灼上,能够坚强地站起来,用心灵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用心灵而歌唱的一群。真正的诗人,是在被钢筋水泥疯狂挤压着的生存空间里,在被金钱和肉欲疯狂挤压着的情感空间里,愿意透过人间烟火,而仰望星空和天堂的人。罗广才,可能属于一个草根诗人,或者民间诗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是介乎于民间和学院派之间的中间代或者中生代诗人,更像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倔强而顽强地野蛮生长着。我与罗广才相识于八十年代。那时,作为文学青年,都保持着一腔热血。在不同的文学社团里活动,也在相同的文学场所相遇。罗广才的人生历程,众多职业身份中,更多地属于诗歌。有很多是熟悉的,但也是有所陌生的。也许罗广才会突然出来和大家联系,也许会几年不见面,奔波在生活的路上。能够保持八十年代的文学理想,一直坚持下来,或者及时回归,是他们这一代人最可珍视的文学情怀。坚守。交流。碰撞。保持着与生活的联系,与诗的联系。也许需要用一生,才能穷尽肉体和灵魂的所有。罗广才在匆匆的行走中,从田野和大地上捕捉着诗意。尽管,有时难免功利的困扰,有的笔墨不免有些急促,或者缺少节制,但总是充满着对山水,对草原,对生活,对诗歌的热情关注和主动切入。也往往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让灵感与词根蓦然碰撞,获得意外的收获。罗广才的诗,就有温度,接地气,通世态,暖人心。这种与生活的近距离,让他的诗读来有了更多的现场感、烟火气、亲近度。
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会说:罗广才的诗歌是立体的,不是某种观念的平面化演绎,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被读者建构成一部带有虚构属性的小说,但是诗句的情感又具有非虚构的真挚性。可以说,罗广才的诗歌实现了诗歌与小说、虚构与非虚构的交融。《罗广才诗选》中的诗具有"中年性"。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中年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阶段。罗广才的诗既留着青年理想的印迹,又保持着中年成熟的理性,既忧郁又豁达,既绚烂又朴素,既热情又内敛。可以说,罗广才的诗和他的生命体验合为一体,而充满矛盾张力的中年体验为罗广才的诗歌带来了多重、复合的审美特征。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上,山东省胶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宗宝说:对罗广才而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姿态,也是诗人写作的姿态,更是诗人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姿态。罗广才兄从里到外都是坦白的,也正是由于他的坦白,他的诗歌的境界和格局获得了一种超常意义上的自然和澄明。近年来他的写作越来越笃定、超然、沉潜,和他点石成金、运斤如风的编辑能力一样,他的诗歌具有某种神奇的打通性,人与事,词与物,历史与过往,在他的笔下都呈现出了彼此激活,彼此纠缠,相互指认,相互打开的鲜活样貌,诗人将人间烟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作为根本、元素和资源,并由此出发,怀着一个诗人的坦白和虔敬,通过对“此岸”世界的深情抚摸,逐步建构起了他个人独树一帜的诗歌美学和人格美学。
河北省衡水市作家协会主席宋峻梁说,诗人罗广才身材高大,目光有神,朋友众多,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就有武侠世界里的大侠与豪客。说话咋呼,夸张幽默,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作家、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平教授说:广才先生诗作关注生活本质、关注生命状态,映衬他从少年至中年生活变迁的种种镜像。一位诗人的一部作品甚至仅仅是一句诗能让友人牢记、能让更多的人们记忆就已然成功。广才先生证明了。他把凡俗的日子凝炼成嵌入人心的诗行,活出了精彩!
诗人汤文说:和广才相识在三十多年前。很庆幸,三十年的风云幻化,没让我们走丢,还在一起;我痴长广才一岁,从诗歌写作的经历上讲,我们算得上彼此的见证者;用孔子的说法,现在我们都在“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相信并祝愿广才:终将成为那种活到老写到老——饱满长足的诗人,而不像很多在精神上半途而废的人;最后,就是要特别感谢广才,三十年前送给我那本内部出版的叫《诗恋》的小册子:钴蓝色的封面上一弯新月映衬着几行如帘似影的春柳……谢谢你:我的广才兄弟!我珍藏至今。
诗人罗方义说:《罗广才诗选》是一本可以放到桌面细读,可以读后返回来再读的诗歌文本。这部诗选立体地、透视似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诗意阐述,或者说诗意状态的生活。读第一章“光辉岁月”,一页页翻过去,听到的是金属般的音响,诗中的叙述、抒情,抑或借喻、象征,不再被粉饰,无不体现出生活的真实、表达的真切,是生活与生存的基石,是罗广才诗歌旋律的主要音节、音符;读第二章“安放在故乡的灵魂”,引导着我去理解现象积淀后该有的更深刻的思考,看到了土地的肥沃与厚重,看到了大树成才为栋梁的感觉。这一组章的诗,骨感、硬朗,艺术的美感与思考的份量有机和谐地得到展现。《为父亲烧纸》《纪念》《端午,屈原,以及微小的我们》等等,哪一首不是直抵灵魂深处?让我感觉到真实的疼痛是“我没病,我只是整个碎掉了”;读第三章“旅行者”,写情感的丰厚,更是诗人“活在山水间”情感的自然喷发。行吟在这里不再简单的摄影般的复述,参与、融入其中,又保持自己独特的视角;读第四章“我必须向这个世界坦白”,这是诗人对内心世界地又一次剖析,对读者地又一次赤诚相见。该激动地、该击掌称快地似乎都过去了,实际却不是这样,这组诗歌取材的立足点和内涵的立意点,都一以贯之着真实与真诚。
诗人宋仕敏说:在《罗广才诗选》这本集子里,《哥哥的工厂》《光辉的岁月》《锅炉工老戴》等几首诗与工厂生活有关,更让我多读几遍。《哥哥的工厂》是一首写实主义的诗,一首当今社会生活在最低层的普通人的咏叹。因为我在工厂里工作过几十年,对工厂、对工厂里的人太了解太熟悉了,感觉这首诗极符合哥哥和当年的工厂那样的底色。写的很平实、很真情、很凝神,是我内心感悟的一个代言。诗中用的是“哥哥的工厂”,这一句看似直白、平常,细咂摸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担当,可以让从那个年代、从工厂里走过来的人触动泪腺。诗性的叙事,深情而生动,像一幅速写画,简单几笔,极其凝练、集中、准确地将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亲可敬的形象展现给读者。接下来,进一步诗意升华,“哥哥累了/就像早已无法站立的旧工厂”,哥哥却又是乐观的,“乐观就是一种勇气/勇气在哪里/福就会在哪里”,诗句充满哲思和感召力,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写照。诗的最后写到“谁更有力量/做无悔的踉跄”,这诗句的迸发十分绝妙,感受独特,语言清新、富有意味,凸现出诗歌的张力。不言而喻,那一代人为国家为社会甘于奉献的情操,而令他们无怨无悔,尽管步子会踉跄,但也是向前行,不停步,共和国的大厦也正是需要这些人无私的默默无闻的支撑。诗写了手足亲情,而实际上歌吟的是那个时代的那一代人的群体形象和精神世界。诗歌对一个人心灵发生的作用,就是衡量一首诗的价值和尺度。广才为什么写出这样能打动人的诗,从他的这本诗选自序里我找到答案,他有这样一句话“在生活中我放大我的善,我写自己想写,民众也可以看的诗......”我被这句话感动,写出民众也可以看的诗,我以为《哥哥的工厂》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诗人周瑟瑟认为,从少年作家到中年诗人,罗广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他的文学理想在今天依然炽热,少年确定的方向不能改变,飞蛾扑火的方式适合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文学少年。《罗广才诗选》由诗人中岛编辑出版,白色基调,硬朗的装帧,精挑细选的作品,与近10年的《天津诗人》刊物放在一起,构成了罗广才的诗歌世界。后者是诗歌公益,他为此付出了更多,也获得了编辑诗歌刊物的宝贵经验。读《罗广才诗选》,感觉到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要求,他注重写作质量,具体在写一首诗时又能感觉到他的轻松与敞开,尤其是他置身于大自然时的写作状态,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那种表达的自由,语言的纯净,意象的准确,奔腾向前的抒情速度,都是他的特点。不一定要写得多,要想得多,看得多,下笔如有神助,在诗里留下生命的烙印。一本《罗广才诗选》,就是一个诗人生命的见证,他的激情,他的生活,在此坦露无遗。他对父亲的爱写在诗里,读来让人动容。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成了诗歌最坚实的力量,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写作,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罗广才的诗歌阶段性总结,我看到一个人半生的努力终有回报。我们讨论罗广才的写作,其实我们讨论的是一代文学少年到中年诗人的写作进化论。
天津市鲁藜研究会首席顾问、《天津诗歌双年选》主编胡元祥,著名诗人、天津市鲁藜研究会会长段光安、著名诗人、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小组组长、《中国诗歌排行榜》主编周瑟瑟,中国诗歌春晚创办人、总策划屈金星在主席台就坐。(报道:王忍)
(著名诗人、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小组组长、《中国诗歌排行榜》主编周瑟瑟主持《罗广才诗选研讨会》)
(著名诗人、书法家、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原副主任陈廷佑发言)
( “中国现代咨询创意产业之父”、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点子大王”何阳发言)
(著名诗人、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侯保华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天津市河北区文联主席王振良发言)
(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会发言)
(左起:诗人、《天津诗人》副总编辑胡庆军、诗人罗方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驻津记者站原站长樊国安发言)
(诗人、河北省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作家协会主席阿民发言)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胡勇教授发言)
(左起: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作家协会主席阿民,《天津.河南人》丛书执行主编赵玉森,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天津市鲁藜研究会副会长刘功业。)
(著名诗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天津市鲁藜研究会副会长刘功业发言)
(左起:著名画家谷军、刘胜利,诗人宋丽萍、武志成)
(左起:诗人、“时光深处的《天津诗人》”大型纪录片总导演王宏,罗广才长女罗鲁峤)
(著名诗人、天津市鲁藜研究会会长段光安作总结发言)
(诗人罗广才致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