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空降|王长征:写诗进门容易,跨槛难

2019-12-11 14:34


8月2日晚8点到9点。王长征带你一起走进青年人的诗歌之路。

 
之前有人问,什么叫诗人?从字面上来说诗人就是诗歌创作者,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不妨先谈一谈什么是诗?

 

 
“诗”这个字很好理解,就是由“言”和“寺”两个字组成的,可以理解为寺庙之言,通俗地讲,是“具有禅意的话”。
 
 
诗跟其他文学题材相比,具有“意境”和“意蕴”的特征,“蕴”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蕴藏在诗句之中,“字面上没有讲出来,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我们把这一部分称为“诗”。
 
 

我们也可以说“诗是读者对作者说出的话,在自我内心的发展”。诗不一定是专业从业者所独有的。有人说,“诗是凡人自身出入生死的本相”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诗人,都具备成为诗人的条件。

 
 
 
如何理解“古诗词”和“赋”?
 
 
环视一下当下诗坛,写古诗词和写新诗的人共同繁荣。古诗词从《诗三百》开始,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到唐朝达到顶峰。唐诗并不是拔地而起,而是经过诗人们千百年的不断探索,经过一段连绵起伏、重峦叠嶂的漫长历程之后才爆发出来的。
 
 
每个时代诗都有其创造、发展与变化,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也与诗人们的成长有关。《诗三百》注重纪实性,呈现出直面社会人生的精神倾向和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追求。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骚”,注重表达独立人格与内在心灵。
 
 
 
汉代时,由于儒家出现,诗被缩小范围,限制在特定的政治伦理道德之中,很少出现名诗人,反而是“乐府诗”这种民歌以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现实而影响深远,具有自己的诗歌美学特征。到了东汉,古诗词中诗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开始有所变化。
 
 
从建安风骨到两晋,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诗人们大都经历过乱离,对安定的社会生活有所渴望,诗风也跟着转变,先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如建安集团很多诗人都生活在官宦之家),后来出现了追求个人心灵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诗歌流派(如,竹林七贤,陶渊明等),这是因为政治的变化,让诗人们“势所不许”,只好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比喻,表现昂首天外和遐思和消隐于世的眷恋。
 
 
诗歌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题材越来越多样化。每个时代都有流传于世的作品,大都打下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的诗人都有自己独具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追求,从一些诗歌中,我们便能触摸历史,看到当时的历史痕迹。
 
 
现代人很多人在写古诗词,但成就经典的并不多,晚清之后,便没有出现特别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一个很重要原因,古诗词作者在继承方面背负太多的思想包袱,造成在发展方面明显不足,又加上新诗的冲击,古诗词写作出现了断裂。
 
 
赋属于散文,但也具有诗的特点。古代散文和今天的散文相比变化明显,古代散文句式特别整齐,具有音韵特点,今天的散文大都不具备这些特点。新诗刚开始出现很讲究押韵,如今也不太在意押韵,以节奏的内韵代替了“歌”的外韵。
 
明白这些,写出诗就不难了,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语言形式变了,但核心的“诗意”仍没有变化。
 
 

我们现在说诗,而不再提“诗歌”,这也是随形式变化而变化的。这也是随形式变化而变化的。举个例子:很多人有了生活感悟,喜欢把感悟出的“人生道理”直接说出来,就变成了口号,一定要道理“拐个弯”,让读者感受到,否则这不是诗,不过是有韵的歌。有一首古诗叫《六尺巷》大家耳熟能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如果只有这两句,这只能算“歌”。如果后面接着写“邻里和谐我有责,社会发展记心上……”之类,这种直接讲道理而又具备韵律,但不是诗,大家读起来也索然无趣,更不会流传千古了。后两句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在讲道理,但道理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家人接到信后一读,立马就明白了劝解的意思。“外韵为歌,内韵为诗”,明白这个道理,不愁写不出诗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很多人热爱诗歌,尤其是青年人,刚开始写诗很容易陷入“矫情”。诗作者有初级需求,也有高级需求,就像我们看小说,很多高中生喜欢阅读网络小说,这是因为容易进入,但学历层次更高的人喜欢看严肃文学,从中寻求精神的共鸣。诗也是一样,当下认识几个字的人,就会做个打油诗,似乎遍地是诗人。

 

我们常说诗歌是文学金字塔上的明珠,是塔尖,但今天写诗似乎成了文学的入门题材。其实这并不冲突。写诗进门很容易,门槛在诗内,或者说在“门槛在门内”。随着写作日久,慢慢就会“不满足”,作品追求向高级发展,向更高更难处探索。理解诗歌,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进步,精神需求提高会让人远离无病呻吟、歌谣口号式作品。

 
 
而今时代变了,很多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背井离乡融入城市,写作的主题会随之改变。是人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时代,处理好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不然,就会陷入个人的世界里,独自徘徊彷徨。
 
 
在深入内心的过程中,完成对未知自我的探寻和发掘,在冥想中穿越自己的灵魂与神相遇,并完成与神的对话。我个人认为,“乡土诗”在今天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漂泊”是下一个写作主题。之所以说乡土诗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而没有说已经完成,是因为今日之乡村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很多题材可以挖掘,我们站在城市回望乡土中国,会发现更多写作内涵,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诗是随处可见的,不一定非得高大上。古人写诗,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感而发,诗人们聚会时,就会做一些“赛诗”的游戏,有时候互相赠诗可连续写上百首以上。
 
 
刚刚有诗友提出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很好,他提到了诗词在古代相当于现代的歌谣,老百姓都能读的懂。这个观点很对,但也有不足之处,诗词在古代并不是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古代的平民识字的不多,诗词大多还是在文人阶层中流传,并没有达到妇孺都能理解的地步。
 
 
诗歌既要有一定艺术审美,也要具有通俗性。但凡能流传千古号称“一流的诗”,最大的特征是“雅俗共赏”,太雅的东西不接地气,太俗的东西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今天,知识普及率高,我们写出的作品要做到大部分都懂并不难。但是一味地玩弄技巧的作品也很多,也是不可学习的。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大的“苦难”成就自己,也不要抱怨。诗并不是只有在苦难中才形成的,即使你漂泊在城市里非常孤独,每天下班后宅在屋里无所事事,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入诗的。
 
只要你的感官没有隔离,诗是可以随时写出来的。只不过,你要有诗心,足够敏感,越是有状态的情况下,写出的作品越好。
 
 
写诗需要坚持,而且要多写。有人认为写作要少而精,我觉得要从辩证上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少而精是在多写的基础上完成的,量变才能质变。
 
 
首先要多写,常写,保持一直“在场”的写作状态,只不过不成熟的作品不要轻易拿出来。在多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少量的精品。如果你一年就写几首诗,很难保证都是精品,但是常练笔,虽然比例上好诗不多,但数量上一定不少。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真善美”,写诗,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真实,美则不美,善则伪善。我说的时代,不一定是大格局,大气魄,时代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写最真实的生活就是在写时代。
 
 
今天很多人写诗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很多人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差不多,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如果你想成为更能经受时间考验的诗人,不妨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尽量不去用前人用过的意象。
 
 
诗歌是一颗可以照耀探索与前行的星辰,这颗星是古老的,也是沉默的。
 
 
 
提问环节:
 

黎娟:所谓诗意又是什么呢?

王长征:诗意就是刚刚我提到的“意蕴”,作者没有说出来,读者却能感受到的那一部分。 

 

王昱杰的木四点:王老师您好,请问一下,在自己不知道写的东西是否还称得上“诗歌”的时候,还要不要继续写下去呢?

王长征:当你的作品达到了“诗歌”的时候,既是幸运的,也是辛苦的。幸运的是你入了门,辛苦的是你需要更高的追求来完善自己,写出自己的风格。当然,风格如果固化,很容易写出辨识度,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每个人都不同。但是到了这种程度,更需要突破自己,“突破自己”是每个艺术家都很困难纠结的事情,有些人因为写作无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而陷入痛苦的非常多。如果写诗只是为了自娱倒也无妨。要想在写诗上有大的成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实践探索,“艺无止境”,越努力,就越有成就,就越幸福。 

 

黎娟:怎么去理解那些所谓的“打油诗”?这个难道是诗歌的入门阶段吗?
王长征:打油诗”重点在“打油”,不在诗。不过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人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来,这需要一个过程。诗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爱好即可,不能要求所有的爱好者都进入文学史,偶尔读一读,写一写,自娱自乐,也是很不错的。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写诗了就是有文化了,就觉得高人一等,愤世嫉俗,什么也看不惯,就开始远离劳动人民,轻视出卖体力的普通群众。

 

文吉:能引起共鸣的诗才会有生命力吗?
王长征:能引起共鸣的诗,才具有生命力。所谓的引起共鸣,只需要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就可以了,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的作品恐怕是不存在的。

 

黎娟:很多人写着写着就不知踪影了,你怎么看呢?
王长征:很多人写着写着就没影了,有很多原因,我在其他地方提到过。很多诗人在写作道路上“贵人”太多,走的太顺利,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就自我陶醉,这样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坚持很重要,每年诗坛都会出现一些崭新的面孔,但很多人由于生活原因,不再写诗,逐渐被时间所淘汰了。这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悟性,又能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必有所成就。坚持的过程就是苦熬的过程,写作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能耐得住寂寞,吃的了苦头的人,又有几何?既然为梦想而去写诗,首先要有克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的思想准备。否则,把写诗当做一种消遣即可,切莫误入歧途。有很多诗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写诗,写来写去,老在原地打转转,听不得别人善意的提醒,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臆想中,成为生活的另类,却适得其反,不如不写。



【本文转自新华社“领读者计划”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王长征作品入展“当代中国作家书画邀请展”
下一篇:王长征最新长诗:周末晚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