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书画家刘士来:翰墨流香天地外 诗书入韵水云中
12572 2024-09-19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的星空里,书法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篆书,作为书法源头的圭标,乃各体之首。无论是大篆的古朴苍浑、遒劲雅致,还是小篆的中正和谐、肃穆谨严,均彰显了书法艺术的无尚魅力,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古城庐州,安徽广播影视学院申育林教授,坚持守正创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开拓篆书新境界,创造出新时代书法文化新气象。
申教授出生于皖中明珠——巢湖,七岁时启蒙涂鸦,及至中学,习字已在三里五乡小有名气。大学时期,得益著名书画家崔基旭教授指导篆隶,工作后,又受教于篆书大家戴武先生,孜孜不倦、勤耕篆书三十余载。从教以来,他利用高校工作的寒暑假期,游历艺术胜迹、参观各类书画展,悉心揣摩精品佳作,篆书技艺持续精进,艺术视野不断开阔。在不断的考量构化、巧思推敲中,追求一种宏大而隽永的艺术表达,使他把象外之能转化为笔下之意,创作出兼具历史厚度与艺术品格的力作。
走进申教授的笔墨世界,可以观览到篆书一体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作品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对联、中堂、立轴、条屏、横批、斗方、长卷、册页等,申教授无所不书,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篆字排列齐整,释文、落款、用印各具特色,整体观感婉转流畅、古厚圆浑、含蓄蕴藉、沉稳端庄、大气酣畅。他的作品,有的张驰合度、质朴雄强,有的盘屈劲健、刚柔相济,有的苍茫古茂、雄浑自如,沉稳中寓奇崛、平实处见绚烂。古趣盎然的书风,圆润大气的骨格,遒劲郁勃的态势,质感饱满的线条,形成了清健俊逸、浑朴古雅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碑帖相融,北“势”与南“韵”有机统一,大篆从《大盂鼎》《大克鼎》到《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从《墙盘》《散氏盘》到《石鼓文》《秦公簋》等;小篆从《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新莽嘉量》到《袁安碑》《城隍庙碑》《谦卦碑》等。从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中去充分体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充实中求灵透,于闲静里呈节奏,捕捉印象中篆书的形态、韵律、时空之美,作品凝练古拙,疏朗飘逸,华美而不乏质朴,劲健而不落雄浑,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包含大篆和小篆,大篆,狭义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小篆则指秦朝统一的文字。篆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如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字《石鼓文》,一直被文人墨客诗文歌赋,历代多有佳咏传世。从唐朝韦应物、韩愈,到宋朝梅尧臣、苏轼、苏辙、张耒等,直至明清,吟唱不绝。
清朝大学者梁启超曾说过:“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申教授认为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本能的意象,是一种文字艺术线条的柔和与气韵上的融通贯达。只有通过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内心达到沉静、平和的境界,才能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的世界观,表达出笔下真心实意的情感与思想,创造出流畅而又自然的书法艺术。
古人论书,“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可见人品在书法中的地位,申教授即是这样,认为习书者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走近申教授,一如其字,给笔者的印象是一位温文儒雅、睿智明达的学者型篆书大家。身材魁梧、挺拔俊朗的外貌,含蓄内敛、敦厚质朴的性情,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气质。与之交谈,他传递出的阅历、智慧和幽默,令笔者感到其身上的真性情、真情趣、真修养,熠射出一种对生命感悟的豁达、从容、自信。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与其书法风格紧紧相连,使得他的书法更具有内涵和张力,在书卷上缔造了一种向往“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关照内心真实自我的佳境。
申教授的篆书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线条老辣,遒劲有力。风格古雅浑朴、点画力藏千钧;其二是结字严谨,篆法自然。笔势沉稳丰润,书写生动流畅;其三是金石味重。金石味十足,生动气盎然;其四是节奏感强,刚柔并济,韵味十足。神韵飘逸、奔放流畅,富有力度感和韵律感,如交响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饱含着诗情画意……
创作中,申教授大量使用笔毫的多个侧面,逆锋入笔、中锋运笔、自然出锋,使得繁复曲折的篆书书写在脉络开合的顿挫转折处天然而成,融为妙境。作品随心而行、变化丰富,表达出内心超然物外、率意自然的状态,蕴含着一种寄情于神的审美意趣,实现了浪漫与深沉、雄放与古朴的对话。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加之己身丰富的阅历及深刻的体悟,转化为了创作的不竭能量,形成了具有时代温度的笔墨语言。
纵观当今书坛,习篆者不少,但一般仅是止于对篆书的形式描摹,有效创新者鲜矣,像申教授这样的发扬者,着实不多。当他的一幅幅篆书作品映入眼帘,亦如打开了一条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两朝的时光隧道,开启了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溯游之旅。
就对待书法态度,申教授认为,不仅关乎个人的审美情趣,更关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首先要保持谦逊之心,其次要要保持敬畏之心,再次要保持包容之心,最后要保持创新之心。每每与人交谈,申教授均慎用“书法临摹、书法创作、书法展览”等词语,习惯统称为“玩书法”。一个“玩”字,体现了申教授审美之上的“趣味主义”,亦如清朝大学者梁启超一样,把书法作为“第一等的娱乐”,体现了内心情感的至高境界以及求笔的天趣。
在当代张扬个性的审美文化氛围里,淡泊名利,不与世争的申教授,多年坚持半日书法兼修学,少有参加社会活动。每日黎明磨墨、半夜就寝,潜心摹习、寒暑不辍,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自然”审美流变过程的研究,以及在碑帖融合上的另辟蹊径,丰富了自身对于美学渊源的理解,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说过:“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者,终不能尽妙。”由此观之,申教授宽博的书法成就渊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源于长期从事艺术教学以及见闻宏博的知识素养,源于长期精研古法、古书、古文独到的艺术格调与理解。长期以来,申教授以文养墨,以学励笔,以书养心,以艺立品,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学养,杂取百家之长,饱读经史子集、修炼个人品性。在对古典书法继承的广度和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上,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手法,在传统审美高度上,完成了骨与肉、力与气、神与韵的统一。其书法多次在古汉字作品国际展参展并收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社会机构,书画院等收藏。
品读申教授的书法,古朴雄浑、清雅秀丽、刚健遒美、韵深味浓。
从中,我们感到了一种特有的潇洒和灵动、自然和热情。修长均匀的字形,刚健挺拔的笔力,上密下疏的笔画,布白匀称的线条,厚实稳健中透着灵性,端庄雄浑间充盈着谦逊。既有纵横八荒、气吞山河之势,又具反躬自省、腹纳九州之量。
多年来,申教授的作品摒弃浮华,抱朴守真,大气从容,力透纸背,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表达出了一种吞吐收放、纵横捭阖的书艺感受,彰显了独有的艺术个性以及恢弘多样的艺术境界!
博大精深的江淮文化,源远流长的“徽风皖韵”,锤炼了申教授的情怀和胸襟,成就了他在篆书之路上的凤凰涅槃!展望未来,他将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书写时代风骨,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作者:王冠,媒体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