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苍穹——答《人民文学》杂志陈涛先生问
135 2025-09-02
作者:周大新
关于文学
1、什么是文学?我最初的理解来自几本词典: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去表现客观世界进而表达主观认识的艺术。后来,随着自己写作生活的展开,觉得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和童话加在一起,就是文学。接下来,随着写小说、散文和剧本生涯的延长,感到文学就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文字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其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与理解及认识的一种艺术样式。我平时很少去想这个问题,认为文学的定义已有共识,已不需要再去讨论。
2、同意你的看法:文学的作用乃无用之用。表面上看,文学对人没有多大用处,不懂文学完全可以活得很好,懂得文学也不见得就能活得很好。但其实,文学一直在暗中陪伴着人们,人幼时都喜欢听大人讲各种民间故事,这就是在接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之后上小学识字了,开始看各种带图画的书,这是在接受儿童文学的影响;上中学后开始跟父母一起看戏剧、电影、电视剧,这是在接受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影响;上大学后去看网剧和读文学经典著作,这是在接受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在不知不觉间塑造着你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看法。文学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灵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作用是很“大”的。
3、我在读高小也就是读五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写作文,我的语文老师范荣群先生很欣赏我的作文,总是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来读,而且会把我的作文推荐到学校的五一、十一特刊上发表,所谓发表,就是把作文用毛笔炒在大张的白纸上,然后贴在教室外边的山墙上让师生们看。我觉得这是极荣耀的事情,让我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快乐感,我写作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上初中时,我会把一些记叙文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这大概就是我最早的写作训练了。我最早读到的文学书应该是《一千零一夜》,大概是在初中一年级时读到的,她非常吸引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是列夫·托儿斯泰的《复活》,这时我已经从军,就是这本书使我产生了写小说的想法。
4、如果我没有当兵,我可能真的不会从事文学创作了。因为从事文学创作其实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个人不再每天为吃饱穿暖发愁。创作是精神劳动,它需要在起码的物质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进行。我当兵之后,吃饭穿衣的事不用再操心了,而且每月还发6块钱的津贴费,让我有了买书的能力,有了参与精神创造的可能。倘若我没有当兵,那年月在乡村经常是吃不饱饭的,饿着肚子不太可能去想写文章的事情。
5、我的创作最初就是写自己在军营的生活经历:训练,站哨,演习。后来写部队参战,战友受伤,以至牺牲。再后来写探亲,恋爱,成家。写了一段之后,才开始回望故乡,才效仿沈从文先生去写自己的故乡——豫西南南阳盆地。去写自己熟悉的乡村、小镇,去写自己早就认识的父老乡亲,去经营自己的文学故乡。故乡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一个作家解剖观察这个世界的标本。故乡给我的,既有血脉亲情,也有大量的写作资源,还有探索和认识人世间的动力。
关于《湖光山色》
1、转眼之间,《湖光山色》出版就已经17年了。回头望去,写作她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五十多岁的我,还没有体验71岁人的心境,还以为自己的创作之路很长,还以为能写出很多东西,还以为上天会特别优待自己。我的小说创作,从题材指向上看,大约是五个方面:一个是当代乡村生活,一个是当代军旅生活;一个是当代城镇生活;一个是历史回望;一个是关于未来的幻想。《湖光山色》是我表现乡村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写出了我当年对乡村的全部认识和希望。她在我个人的创作之路上,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痕。目前,这部书只是经过了17年的岁月淘洗。时光无情,但愿她能经受住5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淘洗,让那时的读者还有阅读她的兴致。
2、写完这部作品,我的笔就调转了方向,我也因此很少再深入乡村去观察、去感受。当年我笔下“楚王庄”的人,在乡村社会的巨变面前,更多的是惶惑,是不安,是被动的无所措手足的应对,当然也有自信的坚守和创造。而今天的乡村,人们对未来已经有了比较确定的把握,应对起变化来变得从容多了。中国的乡村社会正在向民主的、法制的、文明的方向演进着,我为此感到高兴。当然,今天的乡村也有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4、旷开田是我在这部书中重点描写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男人,最后变成了一个中国职务最低的官员。我把他作为一个男性标本来剖析。受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男人大都有作官的欲望,都有到官场一搏的企愿,旷开田在妻子的帮助下如愿了。但生性纯朴的他哪里知道,即使他掌握的权力很小,若那点权力不受限制和约束,一样可以产生很强的腐蚀力,会腐蚀掉他的纯朴,腐蚀掉他的善良,让他的人性之纸变得千疮百孔。他的妻子暖暖更没有料到,她亲手帮助丈夫掌握的权力,竟然反过来要害她,竟然让丈夫变成了一个贪婪和面目狰狞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演变史,也是一种公权力的演化史。
5、楚暖暖是我在本书中着力描画的一个人物。她是我心中理想的乡村女性形像,心地善良,品性正直,灵魂高贵,敢说、敢为,甘于为改变命运奋斗。这样理想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少见,唯其少见,更显珍贵,更值得我把她安放在作品中,让更多的读者读后觉得乡间也有美好,人世该被珍惜。在男女两性中,女性从事破坏性的事情较少,身上爱和善的东西天生较多,值得作家去表现和叙写。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已有那么多的来自上流社会和中等阶层的女性成为典型形像悬挂在那儿,暖暖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女性形像,我希望画廊也能给她在角落里保留个位置。
6、詹石磴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随意可以找到。当他们手中有权的时候,自以为力大无边,可以横着走路,为所欲为。一旦把权力从他手中收走,使他失去权力的加持,让他重新变成一个无权的人,他才会体会到对普通人尊重的必要,感受到对权力约束的重要,才有可能使其失去的人性中善的部分回归,让他重新变成一个正常人。在当下,多少因腐败落马的干部,在法庭上痛哭流涕,再也没有了过去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詹石磴这个下台的小官,其实可以成为那些以权谋私官员们的老师,给他们讲一讲两个词的涵意:“过眼烟云”和“命运”。
7、谢谢你的肯定。小说中写的具像的东西,是豫西南的乡村、是丹湖、是秦岭余脉上的楚长城,是农民的春种秋收;想给读者留下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变革的思考,是对人性异化过程的显现,是对权力腐蚀人心的提醒,是对人间爱意的呼唤。我想通过自己的想像来重建一个美好的乡村世界。
关于茅盾文学奖
1、第11届茅奖获奖作品揭晓,我当然关注。我在这里向五位获奖作家表示祝贺!这五部作品,我只读过其中两部,其余三部,我近期也会找来一读。
2、过去获过奖的作品,很多我都读过,而且从中吸取过营养。我也做过两届茅奖的评委,亲自给一些获奖作品投过赞成票。凡获过奖的作品,大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是这方面的长处,就是那方面的长处,值得搞创作的人一读,从中汲取于己有益的东西。
3、我理想中的长篇小说,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其一,介入的具像生活很新鲜,也就是作者找到了新的别人尚未发现的题材领域,让人一开读就有一种新鲜感。其二,所写的人物很独特,是一般人很少关注过的人物,也是其他作家没有写过或从没有触及过的人物形像,让人看了有一种新奇感。其三,使用的语言样态很新颖。语调不是常用的;句式有创新;字词的超常量使用。总之,让人读了第一页就觉得语言有意思有陌生感,不舍得放下。其四,作品的结构样式很别致。不是“鸟巢式”也不是“水滴式”,作家有自己的创新和创造,是别的作家从未用过的,一看就觉得耳目一新。其五,作品传达出的思考很深刻。也就是作家对具像生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供给我们的形而上的东西是别的作家从来没有提供过的,其思想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意识到和认识到的,让我们精神之厦的某一扇门突然打开了,让我们在某一个方面突然惊醒了、明白了,舒一口气或叹一口气。
4、最大的难度是选择叙述方式,也就是怎么写。作家在创作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两个: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相对好办,可以依托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来选择。但怎么写,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也就是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结构形态、语言样式、氛围状态,却全要依靠自己的创造能力。每一部作品动笔之前,确定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是最艰难的部分,最折磨人。既不能模仿别人,又不能重复自己,要全新的,真的需要苦苦思索。
5、河南这个地方因地处中原,历史上成为很多王朝的建都之地,所以王朝更替的战争频发,百姓苦难深重。北宋灭亡之后,大批上流社会人士包括文化人多已迁移江南,加上世界逐渐进入海权时代,地处内陆的河南开始落后。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剧烈变化,不能不影响到河南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内心世界,不能不促使他们思考并进而生发出文字表达的欲望。故河南人中的写作者特别多,哪一个县都有很多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如果做一个不限于作协会员的详细统计,河南的写作人口可能比有些省的总人口还要多,在巨量的写作者中出几个获奖者,应该是正常的。当然,也要特别感谢历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们对河南作家的厚爱。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写作者,不能不受其出生之处地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他的血液,使其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方式都与别的地域的人有所不同。我出生在南阳盆地,在南阳长到18岁才外出闯荡。南阳的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历史上,南阳是秦楚文化的交汇地,彪悍、阳刚、坦直、阴柔、浪漫、委婉这些文化因子都存在于南阳的地域文化里,它们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
关于创作与青年
1、支撑我写作的动力大概有三个:其一是希望成名,最初就是希望通过写作获得人们的尊重,希望通过写作挣得稿费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其二是渴望倾诉,在最初的愿望满足之后,接下来的写作动力就是倾诉,倾诉心中的烦恼、愤懑、伤痛、不快、郁闷和欢乐,把心中累积的东西通过文字倾倒出来,与他人沟通。其三是期望把自己对生命演变、对人生过程、对社会发展、对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传达给自己的读者,与他们进行交流,如有可能,想在精神上对自己的读者或多或少的产生一点影响。
当然有写不下去的时候。有时写着写着,突然觉得时,其它时间用来读书、散步、聊天、看电影。我习惯在家里写作,不愿在陌生的地方写。
3、特别满意的就是去了云南前线采访,让自己见识了真正的战场。从军以来,遇上和平年代,有这么一次战地采访的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很宝贵,对自己的创作当然也有好处。遗憾的地方很多,比如没写出更多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但这只能怨自己才气小和没有更刻苦。如果下辈子还让我当作家,我一定努力。
4、小说中一些方言的使用,可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可使与作家同地域的读者读来更觉有趣,使其它地域的读者读来有种新奇感。但不能太多,太多了其它地域的读者读起来会觉着吃力,影响阅读快感。至于多大的比例好,没有一定之规,20%最合适?说不清楚。
5、我想给青年作者提的建议是:一,不要害怕初写作时的投稿失败,没有谁一上来就会成功,坚持写下去就可能如愿。二,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多读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当代中国作家有定评的书当然也要读,书读多了就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上开展创造。三,要自信但不要瞧不起同行,更不要攻击同行,向文学巅峰攀登不是只有一条路,要允许别人走跟你不一样的路。四,靠文学写作能挣一些稿费,但通常发不了大财,要有过普通日子甚至清贫日子的精神准备。五,写作要经常一个人面对电脑屏幕和稿纸,有时甚至要一坐几年,要耐得着寂寞;作品出版了,无人喝彩的情况也会存在,要有定力坚持下去。
6、我现在主要是写点短篇小说和散文,篇幅小的作品,写作持续的时间短,对人造成的压力小,不会太累。近期所写的这一批短篇小说多少都带点科幻性,我给他们起名为幻想现实主义作品。算是一种试验吧。有机会了也可能会写一两个电影剧本。我最爱看电影,想试试看能不能写一部让观众喜欢的电影剧本。
谢谢你!
周大新,1952年2月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出版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等10部12卷,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等 33部,短篇小说《汉家女》等70余篇,另有共女下生已东但不全佑早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政府出版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南丁文学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希腊文、日文、瑞典文、土耳其文、韩文、越南文、波兰文、俄文、哈萨克文等十余种语言在国外出版。一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话剧、豫剧、楚剧等艺术样式。现居北京从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