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流韵·文脉传承”首届诗经文学奖颁奖盛典晚会在
12644 2024-10-12
黄长江
感谢长征兄搭建木兰诗会这个平台,给我这个发言机会,我简要谈谈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
自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诗词(旧体诗词)似乎越来越不受评论界的认可,也少有人倡导创作和创作了。
已有几千年诗史的中国诗坛上,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自由体现代诗。尽管当前古体诗有所发展,当代中国有两个诗坛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还是看到了现代诗与古体诗的断层、脱节。由于历史的原因,写古体诗词的人一般不写现代诗,写现代诗的人一般也不会写古体诗词。这似乎就让人看到了一种文化的日趋泯灭。也就意味着了一种文明的日渐衰落,一个民族的退化、衰落……后果不堪设想。尽管现代诗发展到了一种繁花似锦的地步,试想,一个没有几千年诗史作为根基的诗坛与空中楼阁有何区别?
所幸,在这方面,汉语诗歌领域中台湾比大陆要保留得好、传承得好。
近些年来编辑朱泉雨先生的《朱泉雨典藏》,其中一部叫《百代文缘》,内容全是古体诗,让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希望。现在读到的张民先生的《诗鉴》稿,更是让我自认有一种杞人忧天之感。原来当代写古体诗的人还是不少嘛,仅我熟识的就有晨崧、朱泉雨、李牧童、张民、苏俊卿等。其中晨崧先生已写了50多年的古体诗,被誉为当代中华(古体)诗词的泰斗。而张民先生,却是迄今我读到的古体诗写得最多,词句较为讲究,格律颇为严谨的旧体诗人。
从的《布衣谭》《世情录》到《诗鉴》,一首首读来,几乎没有哪一首不是精心锤炼而成,更耐细读慢品。
然而,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靠类张民样的寥寥几位个体诗人这样局部地探索和尝试,哪怕个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木兰诗会引起更多关注,更希望古体诗人和现代诗人能够兼容一些。即现代诗人们能多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也能写一些古体诗,古体诗人们也读一些现代诗,写一些现代诗,使得中华古体诗与新诗不那么脱节,顺理成章地链接在一起。更进一步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抹灭断代感。使中国诗坛呈现出一个没有裂痕的完整诗坛。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黄长江,《今日文艺报》主编,《中外名流》杂志社社长】
(本文发言来自“木兰诗会暨海峡两岸文学媒体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