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风采频道
特别推荐
名家风采
艺术人生
人物在线
企业风采
地方风采
作品频道
名家新作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报告文学
文学评论
艺术作品
活动频道
青年文学奖
年度文学盛典
作家万里行
编委会
理事会
杂志在线
周瑟瑟新书《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0-01-15 12:16
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
周瑟瑟新书《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0年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书《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现场举行,活动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主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闫宏伟讲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薛文斌与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共同为新书揭幕。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社长唐晴介绍了出版情况。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朔方》主编漠月,《朔方》副主编火会亮,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生龙、谭立群、蔡文贵等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阳光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谢瑞主持。
发布会现场
邱华栋致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诗人邱华栋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诗学评论集。它的特别在于周瑟瑟在诗歌现场发现问题,并在写作中试图去解决,比如当代诗歌的语言、写作方式、诗歌与人的关系等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他敢于去思索并且以行动来回答,这是一部以多种角度与方法来回答当代诗歌问题的书,一部给当代诗歌带来启示的书,不同于学院理论研究,也没有诗歌时评式的空泛。周瑟瑟是一个真实的诗人,是一个有实践精神的诗人,他以亲身经历的生活来提出问题,比如本书的第一篇《洞中写作·诗歌人类学》,他在贵州馁阳的一个山洞探险时想到‘人类原居环境下的当代诗歌经验’,周瑟瑟说‘找到了我所需要的陌生的经验,关于时间、自然、生命、神秘、进化等未知的经验。’可以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一部当代诗歌经验的探险之书,尤其是他提出的‘诗歌人类学’是有价值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杨庆祥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诗人周瑟瑟的一次非典型诗歌写作学的尝试。周瑟瑟试图走出诗歌的文本中心主义,将诗歌写作理解为一种诗学行为,并通过田野调查、民歌采集等方式建构一种他称之为‘诗歌人类学’的写作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开掘的富矿,周瑟瑟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作家、评论家北乔说:“周瑟瑟在《中国诗歌田野调查》里,讲述诗歌田野调查真实发生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以及人与文互动的丰富性。周瑟瑟是当下独特的‘采诗官’,还原采摘自己灵魂文字的全过程。行走于生活和心灵之间,记录一首首诗的触发和生成,敞开诗的内部空间和外在释放,诗牵引了所有的生活,而现实的繁杂又归化于诗的字里行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展现了周瑟瑟写诗过程和有关写诗的众多思考,为我们叙述了诗本真的源起和归宿,处处充满诗歌日常生活化的质感和神圣性的精神气质。因而,这部书称得上是既宏大又细致关注诗歌全生态的范本。”
汪剑钊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汪剑钊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评论是人们在书斋中制造出来的作品,因此常常被人诟病为象牙塔里的玩艺,缺乏蓬勃的生命力和饱满的血肉。周瑟瑟的评论文字则来自广义上的‘田野’,它们是有‘调查’的,所以也自然有‘发言权’。换句话说,本书拥有鲜活的‘现场感’,令人亲近,犹如田间地头的拉家常,读者非常容易进入和接受。与此同时,它又是严肃的、认真的,有着普通学院式批评不易达到的精准性,因而是有效的,诗与人合一的。”
王谨发言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作家王谨说:“诗的本源是生活,是立足土地的生活吟唱。诗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古往今来的大诗人都有宽泛的生活体验,从李白、杜甫、王维,到现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例外。田野调查提出了诗人回归本源的命题,了解社会,才能写出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形态的诗。费孝通年轻时多次冒风险到贵州云南一代带从事社会调查,成为社会学家。周瑟瑟在多种场合阐述诗歌写作的身体性就是走向户外的写作,有现场感的写作,他信奉要通过诗歌写作本身来解决诗歌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写作解决的诗歌问题,那么理论批评,以及与之相关的讨论更是徒劳,为了批评而批评不是诗人要做的事。”
娜仁琪琪发言
《诗歌风赏》《诗歌风尚》主编、诗人、画家娜仁琪琪格说:“写什么,怎么写,是每个时代诗人都面对的问题,那么一个诗人的写作又是否是有效的,除了通过写作打开了自身的需要表达、诉说的出口之外,是否会产生更为广泛或深刻的意义,也就是说,你的诗歌文本是否产生了光芒,带着个体生命的能量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乃至你所处的这个时代。周瑟瑟的《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带着强烈使命感的探寻与实践的思想结晶。他带着一个优秀诗人多年写作经验的积累、困惑以及对于个体生命之于自然世界时间、自然、生命、神秘、进化等未知的经验的深度思索,倡导、提出一种精神,同时提供了一种方法。我注意到他强调:我们要像行脚僧乞食一样走向每一户人家,不要事先联系,更不要有任何准备,但要记录对方的反应、周围的环境与你内心的感受。这让我想到诗歌在他这里确实是一种宗教,他在这条修道的路上行走得如此真诚与笃定,以一颗赤子之心践行着他的‘诗歌人类学’的创作实践。”
牧野发言
诗人、艺术批评家牧野说:“很多年没见大象了,大象从动物园里跑掉了。很多人像我一样,不再想起大象,更不会认为动物园里放养过大象。大象是怎么消失的呢?反正我不知道,假装情侣的诗人们也懒得知道。现在,我们又见到了大象,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一直以来,我们误以为他和我们一样。但他不是,他是大象,某一日,比如现在、当下,他从传统的人类与诗歌相遇方式中,牵出一头活生生的、支持传统向现代性诗学转换的元语言意象。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相信,他是一头大象,他骑在被现代的现实集合体的身上。他是周瑟瑟,他是一头公象。”
莫笑愚发言
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成员、诗人莫笑愚说:“田野调查本身就是诗的体验。诗歌需要与广泛的知识体系联姻,诗意的生发,演绎,与自然和生命(广义和个体的生命)的观照和互为镜像,需要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提炼,升华到诗意的层面,这其实与诗写(技巧)无关,与诗意在什么层次呈现有关。田野调查把文化在当下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与裂变的矛盾,及其对人与人性的挤压等通过诗歌在场的方式呈现,既是对诗写范式的创新,也是对诗意呈现方式的拓展。周瑟瑟的田野调查对我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就在于,它把我的农业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职业背景与诗歌联结在一起,成为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关于本书,桃花潭畔文化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家韦国平评价道:2015年周瑟瑟在桃花潭发起成立“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四年时间里,我看到他在全国甚至拉美一些国家开展田野调查,他的行走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旅行或采风,他是人群里与众不同的那个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重情义又有思想的人。《中国诗歌田野调查》这部专著是从桃花潭出发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我把它看成是周瑟瑟对李白、汪伦古代情义所发出来的回声。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评价道:周瑟瑟是从洞庭湖走出来的作家、诗人,他的根在洞庭湖,他每次回到洞庭湖就会写出让人备感亲切的作品,他不时在诗里写到江豚,人称“江豚大叔”,他提出的“诗歌人类学”里有江豚的叫声,诗歌与自然界频临灭绝的动物之间是否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心灵呼应?周瑟瑟的田野调查就是最好的行动。
贵州绥阳十二背后董事长、诗人梅尔评价道:周瑟瑟与他的朋友们在十二背后开展过田野调查写作计划,他在此写下了《洞中写作·诗歌人类学》,我没有想到他的田野调查可以产生这样重要的思考,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他就获得了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
西班牙语文学翻译家孙新堂评价道:《中国诗歌田野调查》里有关于拉美诗歌观察的内容,周瑟瑟近年到访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等地,他边走边写,对中国当代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关系进行反思,他给拉美现场听众带来屈原的《山鬼》与楚文明,他带回去了玛雅文明与聂鲁达、帕斯、帕拉的诗歌文明,不同诗歌文明在他身上发现了奇妙的反应,他的田野调查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诗人出游,身体的自由引发了写作的自由,这是一本奇妙的书。
诗人、评论家卢辉评价道:周瑟瑟的《中国诗歌田野调查》乍一看,以为是他“走向户外的写作”的调查合集,当我细细品味书中“诗人(诗歌)田野调查”,我猛然发现,它更像是一部随笔式的“诗歌人类学”。从2005年,周瑟瑟发明了“卡丘”这个词,提出“消解当代生活”到2012年提出“方言元诗歌”,从2015年,周瑟瑟发起“诗人田野调查”到2017年提出“走向户外的写作”,这一路走来,更坚定了他作为“户外”的亲历者,见证者,介质于户外,中立于户外,保持于户外,粘附于户外,只求对应“户外”最真实、最客观、最细节、最直接、最个人的“察识点”,敢于把户外的立体化、生命的分裂感以及时代的错落状呈现出来。我非常欣赏他自觉地走向户外,考察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存境遇之间显豁或隐匿的必然关系,尤其是走向户外承担焦虑的勇气。
周瑟瑟阐述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
周瑟瑟在发布会现场感谢近年到访的地方与论述过的诗人,他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我过去数年的一部分足迹,我走过的路,我读过的诗,我思考过的问题,立此存照。我依然对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费孝通、叶圣陶他们当年的乡村建设实验与田野调查感兴趣,我发起田野调查有对他们的精神的恢复的意思,本书更是对他们的致敬。”
周瑟瑟近年开展“中国诗歌田野调查”,以口述实录、民谣采集、户外读诗、方言整理、问卷调查、影像拍摄、户外行走等方式进行“走向户外的写作”,像古代诗人李白、杜甫一样在大地上行走,获取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与经验,提出“诗歌人类学”的观点,寻找关于时间、自然、生命、神秘、进化等未知的经验,建立在人类原居环境下的当代诗歌经验,这种经验被现代社会所遗忘。诗歌不止于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它同时是人类学的一部分,诗歌构成了人的历史与现实。“诗歌人类学”是一种写作方法论,更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精神的恢复,作者试图从传统的现代性中获得自我启蒙,通过“中国诗歌田野调查”进行“有现场感的写作”,记录诗歌与人类的生命历程,体验诗歌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周瑟瑟认为,“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方法论,是“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他以此来改变“书桌上的写作”,是他近年重要的写作方式,并提出了“走向户外写作”的概念,以自己在国内外的“诗人田野调查”案例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他表示通过“田野调查”,能够认识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获得新鲜题材和创作冲动,从而提高诗人的感受力与敏锐力。
据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社长唐晴介绍:周瑟瑟站在当代诗歌现场,以“走向户外的写作”进行“诗歌人类学”的创作实践,是诗歌写作与诗人生活的一次立体呈现,是周瑟瑟不断行动的诗学,鲜活的第一手经验,贴切诗歌本质的思考,注重自身感受的诗歌现场写作。《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论述“中国诗人田野调查”的观念、行动与写作的诗学随笔集,既是一部个人体验式的诗学批评文本,也是一部诗歌田野调查现场手记。有较强的可读性,引导读者如何细读一首诗,去认识诗歌的本质,一首好诗是如何写出来的,怎样进入诗歌写作现场等等。
发布会开始时播放了“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的短片,接着嘉宾围绕本书进行评述和对谈。大家认为周瑟瑟开启了“诗人田野调查”、“走向户外现场写作”的风气,具有显明的现代性启蒙意义。
姬国胜朗诵周瑟瑟诗歌《林中鸟》
参加当天发布会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艺术家有邱华栋、沈浩波、汪剑钊、杨庆祥、北乔、娜仁琪琪格、牧野、赵智、罗广才、颜海峰、花语、王谨、王旭明、桂杰、何南、莫笑愚、叶德庆、李荼、陈红、夏花、马丽、苏继华、赵婷、张后、红力、王爱红、张成德、王长征、刘傲夫、刘雅阁、马文秀、刘健、杜占明、侯保华、林子薇、耿二、李虹、储皖沪、何旭、李彦池、李印龙、王亚中、罗鲁峤、李贤平、唐晴、谢瑞、朱双云、周瑟瑟等。北京朗诵艺术家姬国胜、金敏洁在活动现场朗读了周瑟瑟的部分作品。
(田文)
周瑟瑟接受宁夏电视台采访
磨铁图书公司创始人、诗人沈浩波发言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诗人王旭明发言
作家网总编、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冰峰)发言
《天津诗人》总编、诗人罗广才 发言
《十二背后》杂志执行主编、诗画艺术同盟会长、诗人、画家花语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文法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诗人、画家马丽发言
金敏洁朗诵周瑟瑟诗歌《氧气》
发布会海报一
发布会海报二
发布会海报三
上一篇:
王长征荣获清华大学出版社“优秀散文奖”
下一篇:
中国诗歌春晚首次落户黑龙江 千余文学艺术爱好者参加活动
相关文章
“横空出世”之作——陆健域外题材诗选
19319
2024-10-21
张况:序李铮长篇小说《千里之外》
149317
2021-01-21
心头若没有诗歌,就像地上没有花朵
181977
2021-01-21